汝窑历史与价值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2022-07-06 浏览次数:

汝窑,是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为北宋宫廷专用瓷,在中国古陶瓷史上曾有“汝窑为魁”之称,被历代皇帝视为吉祥之物,镇宫之宝。

“汝河百里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这句话就是描述宋朝时期,汝州地区汝窑的烧制场景!遥想900多年前,后周皇帝柴荣一梦醒来,看到雨过天晴,天边一抹淡淡的青色,便下旨烧造瓷器。正是因为900多年前,天空中雨后的一抹青色,古人用智慧的双手,为我们留下如今的无价之宝——汝窑瓷器。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便是后周皇帝柴荣答复内务大臣皇宫内使用什么瓷器时御笔批写的圣旨,也是对将要烧制的瓷器颜色要求。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以玛瑙末入釉,烧制出了“雨过天晴云破处”的汝瓷釉色——天青色。在此以后,宋室皇宫曾亲自督造,并将汝窑瓷器作为专供帝王皇家使用的贡品。但汝窑瓷器从初创到走进皇宫登峰造极也不过只有短短的41年,随着北宋钦宗的“靖康之难”,汝窑瓷器也随着破碎的宋朝而几近销声匿迹,流传于世的可谓凤毛麟角,尤其显得弥足珍贵。

据专家们统计,汝窑的传世器物,全世界共有72件,加上未知的民间藏品,总计不足百件,这与汝窑烧造时间短、产品少而精有直接关系。这些器物大部分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以及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等珍藏。

传世器物主要有三足尊、奉华尊、鹅颈瓶、直口瓶、纸槌瓶、罗汉碗、莲花大碗、盘(敞口、直口、三足)、碟(花口)、洗、盏托(花口)、水仙盆等。当然汝窑器形远不止于此,近年在河南汝州张公巷和宝丰清凉寺就发现了十分丰富的汝窑器形,如莲瓣纹钵、海水纹钵、镂空盏托、凸雕莲瓣纹炉、画花海水纹缸、套盒、壶、鸟首形器等。

81[1024].jpg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瓷器的发明和制陶工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夏商周时期到战国时期原始青瓷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东汉时瓷器烧成,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以烧制青瓷为主。隋唐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南北方制瓷业并驾齐驱,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宋代瓷器进入我国蓬勃发展的阶段。南北方各地区瓷窑林立,民窑迭出,汝窑成为“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北宋晚期,汝州窑业烧制青瓷的技术达到了高峰。青瓷的釉色素雅润泽,造型端庄、工艺精细,为宋廷所看中,即命汝州造青器,随之汝窑名扬天下,提升了汝州地区的制水平,促进了汝州地区窑业的发展。

汝州的瓷窑以北汝河为界,分南北两大瓷区。北汝河南区,从现汝州川严和店到宝丰清凉寺、鲁山段店、梁洼。北汝河北区,现汝州的城区、大峪镇,百余座汝瓷窑比肩连绵,蔚为壮观。与汝州相连的禹州、登封等窑口也紧随其后,蜂拥而上。随着汝瓷影响的扩大,西宜阳的城关窑、锦屏山窑,新安县城关窑,豫东许昌五楼村窑、陈留的东窑,甚至西南内乡的大窑店窑,豫北鹤壁的鹤壁集窑、楼家沟窑,焦作李封窑,安阳西善应窑等,也都仿烧不断,形成了以汝州为中心、辐射整个中原地区庞大的“汝窑系”。汝窑系各窑口的产品,均具有汝窑的特点和风格,其釉色为冷色调,以天青、天蓝,豆绿、月白等色为主,胎体以灰白色为主,系铁还原。产品种类以碗、盘、洗为主,亦有陈设赏玩品。造型高雅大度,朴实无华。采用芝麻支钉、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做工极为精细,有的仿,瓷艺精良,不仅保持了汝窑的工艺传统,继之又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四月,北宋灭亡,朝廷南迁,部分汝窑工匠随之逃亡南方。曾经辉煌兴盛的汝窑随之窑空烟冷,汝窑器从此不再烧造,南宋时就有“近尤难得”之叹

汝窑天青釉瓷代表了北宋青瓷的最高水平,它取得的高超烧制技术成就对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汝窑制瓷工艺首先在南宋官窑得到传承与发展。

北宋灭亡,宋室南迁,高宗建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朝廷为适应皇室祭祀和日常生活用瓷所需,在修内司和郊坛先后建立两座官窑。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记载为证: “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彻,为世所珍。”1996年,位于杭州凤凰山和九华山下名为老虎洞凹地的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被发现。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老虎洞官窑遗址做了全面的发掘,清晰地揭示出修内司官窑的规模、建制、残次品等窑业遗存。其中一些遗存与北宋汝窑一致或相类,这表明南宋修内司官窑是“袭故京遗制”建窑造青器的。

汝窑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素净淡雅的釉色使海内外收藏家对其钟爱有加,传世珍品价值不断攀升。世界文学名著《红楼梦》在表达贾府的奢华时,即用室内摆放汝窑作佐证。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 《十月槐花香》中均借助汝窑的珍贵以突出情节。还有文学家们以汝瓷为内容写出的散文、小说等,琳琅满目,彰显着汝瓷的特有魅力。

注:内容摘自《汝州市文物志》 汝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