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宣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2022-07-21 浏览次数:

陈 宣(1892—1967) 小名白娃,艺名“背倌儿”,人们尊称他为宣老。汝州市煤山街道赵庄村人,河南曲剧早期乐师,河南曲剧主要创始人之一。 

赵庄村是汝州著名的“曲子窝”,村中大多数人都喜欢踩跷唱曲。幼年的陈宣也痴迷上了踩跷唱曲,但由于个子不高,先天驼背不能蹬踩,就选择了拉弦子伴奏。

自幼失怙的陈宣家境贫寒,兄弟二人本应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不知什么原因和哥哥老死不相往来。性格倔强的陈宣虽然身有残疾, 但有一颗聪颖的大脑和一双灵巧的手。学拉弦子,没有文化,不识工尺谱和简谱。 不服输的陈宣,到处叨教,反复练习,对曲牌死记硬背。寒去暑来,日出日落, 陈宣终于将弦子玩得随心所欲,出神入化,成为同乐社的头把弦子,在当时“玩友”圈内名声极大。加之为人热情,对需要靠弦的人有求必应,人们尊称他为“宣老”。从此以后,同乐社无论到何地踩跷唱曲,都离不开他,观众只要看到他,就奔走相告,“背倌”曲子班来了。“背倌”成了同乐社的金字招牌,观众称赞他的伴奏是:“‘背倌’一人,能顶梆子、越调一大群。”

1926 年5 月 18 日(四月初七),陈宣作为赵庄同乐社主要伴奏乐师,和朱万明、关遇龙等 16 人结伴到登封县颍阳镇踩跷唱曲,逢雨弃棍登上舞台演出,实现了高跷曲到高台曲的质变。1927年 5 月,关遇龙挑选龙门南北曲子玩友中的高手到伊川县白沙镇演出。这是南北曲子玩友的第一次大交流,陈宣做为乐师中的顶尖高手也参加了这次盛会。无论是在白沙镇、临汝镇,还是在汝州城的演出,陈宣的伴奏技巧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伴奏托腔造势,强而不噪,弱而不虚,快而不乱,慢而不散,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使演员的演唱水平发挥到极致。演出轰动了城乡,观众如潮,以致在临汝镇挤倒围墙,在汝州城挤倒“清官碑”,挤歪狱神庙。 

1931 年,为解决温饱问题,陈宣随朱万明、关遇龙从汝州出发,到汝阳、嵩县、伊川、宜阳、洛阳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其弦子拉得细腻、 流畅,把握分寸,不喧宾夺主,使演员的演唱发挥到最佳状态。1933 年冬天,国民党二十军总指挥张钫将朱万明、关遇龙的曲子班介绍到铁门和新安县演出,陈宣也随班前往。曲子班唱词通俗易懂,本嗓吐字清晰,唱腔高亢嘹亮,表现细腻入微。陈宣做为主弦将“三分唱,七分伴”发挥得淋漓尽致,配合演员演唱情势,相互衬托、包容,演唱、伴奏相得益彰,达到完美的结合。演出效果轰动城关街巷,近郊乡民也进城观看。在铁门,曲子班先清唱,再踩跷又登台,轰动胜过县城。在观音堂煤矿,工人们看得欢喜若狂,一直演到腊月才回。 这次演出打开了曲子戏西进的道路。1935 年,汝州半扎人戴民权任国民党 45 师师长,奉调福建。在卢天德的组织下,陈宣也随曲子班前往福建为部队演出。曲子班优美的唱腔,亲切的乡音,滑稽幽默的表演,解了 45 师官兵的思乡之苦,也将河南曲剧优美的旋律传至三闽大地。 

解放以后,因年龄和身体的原因,陈宣基本不再外出伴奏。1967 年 2 月 8 日 (除夕夜),这位河南曲剧早期杰出的伴奏乐师病逝于家中,享年 74 岁。安葬时, 儿子富有遵照父亲的遗嘱将他心爱的曲胡放入棺中,随他而去。

注:摘自《汝州曲剧志》汝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