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霞:巧手捏灯盏指尖传非遗

发布机构:汝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24-02-21 浏览次数:

栩栩如生的灯盏

张爱霞与家人

龙凤呈祥、红红火火、龙鸣狮吼、年年有余、亭亭莲花、招财进宝、平安如意、多子多福……

这些美好的词语,吉祥的寓意,喜庆的祝福,如果用形容也许不足为奇,而智慧淳朴的汝州人民则用“捏灯盏”的方式来呈现,别有一番民俗风情蕴含其中,特别接地气,深受人们的喜爱。

听说市区中大街有位“捏灯盏”的非遗传人张爱霞,2月10日正值大年初一,我慕名寻觅这位捏灯盏传承人,想解开“灯盏”的神秘面纱。在中大街东头北侧看到了“张爱霞灯盏”的招牌,我欣喜地走进去,张大姐正在低头捏灯盏,面板上放着黄红绿等各色面团。

只见她拿起一团红色面团,搓成粗细均匀的圆柱形,再切成长度均等的小段,在手中把两头捏圆润,放在左手掌心团成圆鼓鼓的石榴肚,接着用灵巧的双手边转动边捏揉。不一会,一个石榴的圆润雏形便出现在眼前。她又在上端捏出细细的颈,最上面加入一团黄色的面团,翻转揉捏出圆形的石榴口,再拿剪刀将黄色的石榴嘴一刀一刀剪成尖尖的开口笑形状。最后,她拿出绿色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长方块,用小刀左右划拉两刀,瞬即神奇地出现相连着的两片叶子,再拿小刀在叶片上划出清晰的叶片脉络,拿起刚做好的石榴,在底座上蘸了一下清水,粘放在叶片上轻轻一按,说,好了。

果然,一个栩栩如生的石榴灯盏捏好了。瞧,碧绿的叶片上,红红的石榴饱满肥实,金黄的石榴嘴开口笑盈盈,正是姣翡翠,俏红灯,多子多福日子红。

张爱霞的儿子是一名大学生。春节放假期间,也帮妈妈捏起了灯盏。

只见他先拿出一块黄色面团,揉成圆柱形,在顶端一侧捏出一个半圆形的边,拿起一把小梳子压一下,瞬间,面团上就出现了像头发丝一样细细整齐的纹理,酷似狮子的鬃毛。接着,他拿起镊子在顶端的另一侧捏出两个嘴唇,再用镊子在嘴唇中间竖着捏出几颗牙齿。然后,他拿起红色面团捏成一头尖一头圆的长条形说:“这个做鼻梁。”接着,他再拿两个绿色面团捏成宽柳叶状,说是狮子的眼皮。随后,他又捏出两片红色的眉毛,放置在头部的最上端。一边捏一边说道:“眉毛捏时要一头粗一头尖,又粗又弯,尖的那一端要微微上翘,才更能显示出狮子威风凛凛的模样。”

说话间,狮子头已经做好了,红黄绿鲜艳夺目。紧接着,他把圆柱形的面团从中间剪开,然后再轻轻用手按扁,在后尾巴处用细梳按压成两条后腿,再把顶端捏翘起来,做成活灵活现的尾巴。他说:“我们捏灯盏都是成双成对。做狮子时,两只狮子的尾巴要一个向左,一个朝右,这样才活灵活现,更加有趣。”

果然是强将手下无弱兵,从小耳濡目染,小伙子捏起灯盏来熟练顺手,像模像样。看来,非遗传承后继有人了。

汝州“捏灯盏”的习俗从何时传起已无从考究。张爱霞说,据老年人讲,灯盏起源于唐代汝州,有一户张姓人家,家中妇人将要临盆,孩子没出生时家人就满怀喜悦和期待,给孩子起好了名字叫“满仓”,寓意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时逢农历正月十七,孩子却难产,从申时忙到酉时,接生婆一着急,慌乱中把家中唯一的一盏油灯打破了,这可怎么办?丈夫急得满头大汗。此时,正在做馒头的婆婆急中生智,马上用面捏了个窝窝,插上灯芯,加一些食用油,点亮当灯用。在接生婆的努力下,一个新生命终于平安落地。听到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方圆百里的百姓都知道了此事。刚嫁过女儿的娘家人听说后,为了让女儿早日生子、母子平安,纷纷在孩子没出生前,正月十七这天做面窝窝,插上灯芯和其他礼品,一并送到女儿婆家祈福,这就是最早的灯盏。在那个医疗科技相对落后的年代,女人生个孩子就像过鬼门关,此举当然无可厚非,人们纷纷效仿,后来慢慢演化成了一种元宵节习俗。因孩子叫满仓,这个习俗就被百姓称作“添仓”,希望女儿早日喜得贵子,开枝散叶,母子平安。

后来手艺人又融入了黄河流域面塑的元素,不断创新,灯盏越做越漂亮,粗犷豪放,造型各异,栩栩如生,老百姓也越来越喜爱。

听罢传说,我问:“捏灯盏有什么步骤?”张爱霞笑着说:“第一步先要用温水和面后放置一天,软硬适中质地细腻滑润才能用;第二步,捏灯盏;第三步,放置风干定型;第四步,上笼蒸;第五步,自然降温后在灯窝窝里插上灯芯,这个灯窝窝要求表面细腻光滑不能漏油;最后,根据人们需要配套装成礼盒。以前用的是玉米面,但玉米面粗糙不美观还容易开裂漏油,为了让灯盏多姿多彩既实用又美观,现在都用白面了。我们也不断创新,加入食用色素,做成色彩鲜艳的灯盏。当然,主色还是传统的至尊高贵的黄色,红色、绿色、粉色是搭配色。”

现在,送灯盏又被赋予了多层祝福和寓意:一称“添仓”,寓意给女儿的婆家仓库里添置一些东西,生活越过越红火;同时,“添仓添人丁,送灯送吉祥”,因“灯”与“丁”谐音,又有了另一层祝福和含义即添仓“添人丁”,祈福早生贵子,家丁兴旺;其三,“点灯盏,添灯油”,“油”暗含“富有”的意思,也就意味着还有一层寓意添灯添财;其四,送灯盏也是给女儿送去节日的祝福与关怀,饱含着父母对女儿无尽的祝福和祈愿;其五,送灯盏也代表人们期待来年谷粮满仓、五谷丰登、生活幸福。

中华民族文化中,大家凡事喜欢“双数”。成双成对、好事成双,双喜临门等等。送灯盏,也讲究圆满和谐,因此,灯盏都是成双成对送的。第一年送12对,第二年送14对或16对,第三年送16对或18对,如果期间女儿已经添子生女,就不再送,即便还没生孩子,最多也只送三年。

这12对灯盏,如何能表达父母最真挚最美好的吉祥祝愿?捏灯盏的非遗传承人更是煞费苦心,精心挑选,精益求精,力求寓意周全,精巧美观。龙、凤、狮子、狗一般是必有的,其他的则根据顾客个人喜好或手艺人的擅长自由选择,如吉祥莲花盆、金元宝、金鱼等等,在手艺人的巧手中,都能成为灯盏的吉祥艺术品。单单这些灯盏的寓意就足以令我啧啧称叹,期待能一睹为快。张爱霞便给女儿打电话,把家里已做好的一套灯盏样品拿来。

麒麟送子、富贵吉祥的灯盏礼盒让我眼前一亮,绛红色的底色端庄大气,一个白白胖胖的男童坐在粉色的莲花盆里,手捧金元宝,骑着彩色威猛的麒麟,踩着祥云从天而降。远方,青山逶迤,红日高照,云霞飞舞;脚下,莲花次第开,鲤鱼跃龙门。张爱霞骄傲地说:“这个礼盒是我女儿自己设计的。”我迫不及待打开礼盒,只见12对灯盏惊艳眼帘。

“无边春色来天地,有志金龙越古今”。两条金龙色泽鲜艳,栩栩如生,龙首高耸,双目炯炯有神,龙身闪耀金光,矫健凝重,盘旋蜿蜒,威风凛凛。两只金凤凰头颅高昂,凤冠高耸,凤眼玲珑,嘴巴红艳,气派高贵,金色翅膀闪闪发光,长长凤翎花纹美丽飘逸灵动……怎一个美字了得?

张爱霞笑着说道:“在你们眼里很稀奇,在我们看来真的没啥,就是熟能生巧的一门手艺而已!”

元宵节里送灯盏,来年添子添福寿。狮子镇宅大门坐,灵犬护家二门口。黄龙堂屋敬祖宗,福如东海人添寿。金凤优雅富贵气,梧桐树下走一走。元宝招财敬财神,莲花祈福菩萨手。苹果平安好寓意,灶王堂前祝福留。多子多福多团结,石榴摆放在床头。红红火火辣椒灯,来年事业顺溜溜。枣和花生婚床前,早生贵子喜上头。金鱼摆放院子里,年年有余好兆头。鸳鸯新人门口放,夫妻恩爱共白头。十二对灯皆就位,喜气盈盈来添油。添油来年更富有,红红烛光好兆头。摇曳生辉灯盏里,全家老少乐悠悠。

一盏盏灯在烛光的映衬下,愈发喜庆。烛光在小院里摇

曳,散发着橘红色的光,暖融融,喜盈盈,红彤彤,和着红红的灯笼散发出的光芒,交织成祥和温馨的元宵灯影,灯花飞舞,朦朦胧胧,神秘喜庆,宛如仙境。

墨蓝的夜空中,一轮玉盘正冉冉升起,皎白的月光透过梧桐树的缝隙撒落下来,给凤凰灯盏披上了一层银纱。满天的星星也被人间美妙神奇的灯花飞舞所吸引,一个个睁大眼睛好奇地张望着。

一时间,天上星光点点,人间烛光闪闪,交相辉映,连成一片。婵娟普照,灯花璀璨,天上人间共团圆,吉祥福禄笑开颜。

灯盏里油花还没燃尽,趴在窗外“埋伏”很久的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悄悄把灯盏“偷走”,俗称“偷灯盏儿”。

这时,主人家不但不生气,而且大方阔气,期望偷走的灯盏越多越好。因为家乡还流传着这样的俗语:“今年偷个灯头儿,明年生个孙猴儿”,预示着“点灯盏”和“偷灯盏”的两家人都会多子多

孙,幸福美满。

一块面团、一个擀面杖、一把剪刀、一个小刀、一把镊子、一双灵巧的手、一腔坚守非遗民俗文化的初心、一颗创新传承与时俱进的匠心,或捏或揉,或擀或按,或团或搓,或刻或塑,一块普普通通的面团便成了饱含着浓情蜜意的元宵节艺术品,成就了“捏灯盏”这项活灵活现的非遗文化,让传统的元宵节多了一项充满祝福和乐趣的闹元宵活动。

元宵节捏灯盏、送灯盏、点灯盏、偷灯盏,“捏”的是非遗文化传承和匠心,“送”的是家人无尽的祝福和吉祥,“点”的是长辈对儿女的关心和呵护,“偷”的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捏灯盏是家乡汝州接地气的民俗文化,但现在会的人越来越少。因捏灯盏是纯手工的手艺,费时费力,一天一个人最多只能捏两三套,加上季节性特别强,只在每年春节到正月十七期间红火,很多人不愿意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因此这项非遗面临传承难,有失传的风险。

张爱霞的女儿说:“打我记事开始,为了捏灯盏这项非遗传承,我们全家从来没有好好享受过春节和元宵节假期。每年大年初一开始,就全家齐上阵,着手捏灯盏,接受预定,到正月十五前就不敢再接受预定,因为程序繁杂,短时间根本做不出来。”

小小的灯盏蕴藏着满满的祝福和节日的喜庆,承载了娘家人的万千祝福和满满的爱。期待“捏灯盏”这项非遗文化能和新时代的抖音、网络等方式结合,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喜欢并参与进来,让捏灯盏这项中华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让这朵奇异的民俗文化之花永远在元宵节的夜空中绽放,明亮璀璨,生生不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