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与名家艺术交相辉映

发布机构:汝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25-11-06 浏览次数:

金黄糖浆在艺人腕间流转,转瞬凝成昂首啼鸣的雄鸡;朱红剪纸于指尖翻飞,顷刻绽放出缀满祥云的牡丹。在物资交流会上,这些曾藏于记忆深处的传统技艺,正以鲜活的姿态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勾勒出一幅文化与民生交融的动人画卷。

本届物交会突破传统物资交易的单一模式,将非遗展示、书画创作、戏曲表演三大文化元素深度植入,打造出一场兼具“烟火气”与“文化味”的全民盛宴。特别是知名曲剧团连番献艺、平顶山书法家协会现场挥毫、多项非遗项目集中入驻,成为本届物交会最亮眼的风景。

文化搭台:让软实力撑起经济硬支撑

“以往逛物交会,多是买些日常用品;今年不一样,看非遗、赏书画、听大戏,逛得有滋有味,人气也比往年旺多了!”市民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本届物交会的核心突破———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物资交流的每一个环节。

据活动组织者介绍,此举旨在打破“重交易、轻体验”的传统模式,“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为此,物交会现场科学划分特色农产品区、手工艺品区、非遗体验区、书画创作区等功能区域,既满足群众“买买买”的消费需求,又提供“看看看”“玩玩玩”的文化体验。

非遗活态:老手艺唤醒新记忆

非遗展区一直是现场最热闹的一角。剪纸展位前,非遗传承人手持特制剪刀,红纸在指间轻盈转动,剪刀起落间,十二生肖的形象愈发鲜活———子鼠的机灵、寅虎的威猛、卯兔的温顺,每一笔线条都精准传神,引得围观群众频频赞叹。“这手艺太绝了!我要把这幅‘百福图’带回家贴在客厅,沾沾传统文化的喜气。”市民王女士捧着刚定制的剪纸作品,笑容格外灿烂。

糖画摊位前,则是孩子们的欢乐天地。手艺人以铜勺为笔、以麦芽糖为墨,手腕轻抬、糖浆细流,片刻间,孙悟空、小兔子、小蝴蝶等形象便凝固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孩子们捧着糖画,脸上满是惊喜与满足。“现在很少能在街头看到糖画了,带孙子来体验,不仅让他尝了甜,还让他知道了咱们老祖宗的手艺多厉害。”带着孙子逛展会的张爷爷,语气里满是欣慰。

吹糖人传承人还现场开设“小课堂”,手把手教孩子们揉糖、吹塑,看着自己亲手做出的小猪、小狗等造型,孩子们兴奋地举着向家长展示;棕编艺人手指翻飞,普通的棕榈叶在他手中变成蚱蜢、鸣蝉,栩栩如生的作品被市民争相收藏。在这里,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承的生活艺术。

书画惠民:让笔墨香浸润百姓家

“‘家和万事兴’,您看这字写得怎么样?满意的话,我再给您盖个章。”在书画创作区,平顶山市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们正挥毫泼墨,为市民创作书法作品。案台上,“天道酬勤”“福满人间”“国泰民安”等寓意吉祥的作品铺满桌面,墨香萦绕间,市民们有序排队,期待能带走一幅专属的书法作品。

“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要扎根生活、服务人民。”一位书法家边写边与市民交流,“能在物交会上为大家写字,看着这些作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比参加任何展览都有意义。”除了现场创作,书法家们还设置互动教学环节,为书法爱好者讲解执笔姿势、运笔技巧,分享楷书的端庄、行书的灵动,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戏曲盛宴:老戏新唱暖人心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每天上午,物交会东侧的戏曲舞台前都会坐满了戏迷。鲁山曲剧团带来的《赶花轿》《四郎探母》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演员们字正腔圆的唱腔、生动传神的表演,引得台下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

“我是个老戏迷,为了看专业剧团的演出,每天很早就赶来了!”今年68岁的李大爷,一边痴迷地看着演出,一边还不时跟着台上演员轻轻哼唱,脸上满是幸福。此外,市群艺馆在会场西侧每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歌曲演唱、民间舞蹈、传统相声轮番登场,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文旅融合:绘就发展新蓝图

夜幕降临,汝州物交会现场依旧人头攒动。捧着书法作品的老人缓步而行,学着剪纸的孩子笑声清脆,哼着曲剧唱段的戏迷意犹未尽……这场集“吃、购、游、赏、玩”于一体的盛会,不仅让市民享受到文化惠民的红利,更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文化元素的加入,让我们的客流量比往年增加了三成,汝州特产的销量也翻了番!”经营汝瓷、汝帖等特色商品的商户张先生笑着说。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有着深厚沉淀的汝州物交会,正以文化为笔、以惠民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着新的篇章。这里不仅是物资交流的平台,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阵地、百姓共享欢乐的家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