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rzsxczxj-00000-2023-00011
  • 发布日期
  • 2023-10-31
  • 主题分类
  • 乡村振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养田人的黄金梦

发布机构:汝州市人民政府->汝州市乡村振兴局 发布时间: 2023-10-31 浏览次数:

金秋时节,艳阳高照,一片金黄,大地飘香。在汝州市陵头镇东北部浅山丘陵地带的田野里,一台大型收割脱粒一体机开足马力,冒着青烟,轰隆隆地嘶叫着。一束束弯了腰的谷穗被翻飞的机齿收进机身,在机器肚里转一圈,立马变成了黄澄澄的谷粒。村民们把袋子口撑开,对准出料口,很快接满,又伸手取出另一个空袋子,继续灌装。机器在旷野欢唱,笑声在田间荡漾。“俺村的谷子今年又丰收了!”

公元23年,一队人马来到伏牛山余脉牛筋巴山东南角的一个村庄,带队之人骑着高头大马,年方二十有八,身高七尺三寸,美髯眉,大口隆准,天庭饱满,皮肤白皙,双目犀利,气宇昂然。领队命令随从卸下盔甲,在小河边洗去一身的汗渍,当晚在山村住下休整。

第二天早上临行前,村里王员外专门为他们熬制了一大锅小米汤,带队之人美滋滋地喝完金黄色的米汤,顿感心旷神怡,气色饱满。只见那人轻拂美须,走出村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随口说道“真乃颐养心田之地也!”接着又自言自语地说:“若非新莽战,吾将常驻此!”王员外看此人相貌不凡,想必日后定成大器,就送小米数担,以备行军之需。

此人就是汉光武帝刘秀,他正赶往东南100多公里远的昆阳(今叶县)与新莽军决战,就是这次昆阳大战,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为东汉大业奠定了基础。

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就以光武帝随口感慨的“颐养心田”之意,称做“养田村”。

时光跨过2000年,一条纵贯南北的国道从养田村穿过,该国道是我国内陆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它北起内蒙古的锡林浩特,南至广东省雷州半岛的徐闻县海安镇,又名“锡海线”,贯穿八个省份,是我国最长的纵向国道,这条公路被国家命名为207线。

养田村就坐落在河南省中西部的207国道旁边。在上世纪末,国道紧邻村子的东边,后来,随着村里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民宅逐渐往东延伸,越过国道,几乎把公路围在了村子中间。

村子的东边约一公里处,是一座中型水库,近年来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把马庙水库改名为“马庙湖”。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这里的村民没有得到多长时间的水源红利,因地势落差较大,村民们看着深邃的水库,却过着缺水的苦日子。

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全村水源不足的难题,响应“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党的号召,全村群众花费数年功夫在村东建成了“胜天塘红旗站”储水池,从数百米远的马庙水库经提灌从石渠流入胜天塘。后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村民没有享受几年的水源红利,渠身石块坍塌,水塘荒废,胜天塘内常年干涸,渠内杂草丛生,村民们看着偌大的水利工程,无法使用,十分揪心。

新征程,新思路。在全面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为了让农村群众的生活尽快富起来,党中央把乡村振兴摆到重要日程。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决定选派机关内政治素质过硬、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并将一些新理念新思想带到基层,帮助当地群众拓宽发展思路,转换思想观念。第一书记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帮助村民创新发展路子,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带领农民尽快致富。

张红阳是汝州市公安局治安大队的一名民警,在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政策实施后,主动报名到农村发挥热能,奉献青春,被分配到了陵头镇养田村。

2021年8月10日,正值三伏酷暑,第一书记张红阳带着被褥和生活用品踏入依山傍路的养田村,住进了村委办公楼。

面对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村里道路被洪水冲断,部分民宅岌岌可危。张红阳和村党支部书记王向伟一商量,发动村组干部,找来铲车挖机,很快把损坏的街道恢复原状,让村民出行无忧。

张红阳把全村468户村民分成若干个区段,规定每天走访户数,把群众所想、所需、所盼、所求仔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综合分析、论证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养田村属于浅山丘陵地带,由于水源不足,大部分庄稼都是靠天收。近年来,由于粮食作物价格不景气,种粮成本又高,加之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赚钱,家里剩下老弱病残,不少土地几近荒废。

养田村历史悠久,自汉代之始就有种植谷子的习惯,村民经过长期的实践,这里的土地特别适合谷子的生长,近些年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品种退化,谷子产量又低,村民对于谷子种植失去了信心。

陵头镇农业办主任陈安民是养田村的包村干部,他是一位农村通,也是一位农艺师,对于庄稼种植有丰富的经验,张红阳和陈安民碰到一起,谈起养田村的状况和发展前景设想,二人竟有说不完的话题。

一天晚上,陈安民、张红阳、王向伟、副支书何党国、支部委员王志平、村委委员葛帅强等人在村委会彻夜畅谈,最后决定把乡村振兴目标放在发展谷子种植上,几个人一拍即合。就像当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酝酿土地承包一样,他们成了养田村敢吃螃蟹的村组干部。

说干就干,他们通过种种渠道邀请汝州市农业局、河南省农科院等专家对养田村土地状况和地理环境进行考察、调研、分析,一致认为,养田村的土质区域环境特别适合谷子种植。

目标确定后,一行人驱车出发了,他们先后到有一定谷子种植规模和经验的洛阳、安阳、山西等地考察。特别是到山西省长治市沁县“沁州黄”小米集团考察,参观加工包装车间厂房,看到包装精致的小米被一大车一大车拉出厂区,运销到全国各地,分享该企业成功经验后,得到了启发。在回来的路上,他们边走边议,人到家,一套谷子种植计划也随之酝酿出来。

动员发动、规划种植、传授技术……

在动员会上,听说种植谷子,一些村民有了顾虑:虽然谷子属于耐旱植物,但遇到大旱之年,还需要灌溉补水,水源如何解决?品种咋办?成熟期防止鸟类侵害如何处置?销路咋样?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

多次宣传发动,他们决定由党员干部先带头,做大声势。“谁想种谷子,种子钱我负担!”村党支部书记王向伟一句话掷地有声,让村民解除了疑虑。

 “春争日,夏争时”。按照中原河南气候特征,谷子播种日期一般在6月中旬。焦麦炸豆时节,为了不耽误农时,村民早就把备播谷子的土地打理平整,等待播种时节的到来。

2022年6月初,一辆汽车驶入村委大院,一袋袋优良谷种被整齐地码放在办公楼前台阶上,听说种子回来了,群众纷纷赶到村委院里,带着灿烂的笑容,像呵护自己的婴儿一样抱着种谷,打算着下步的农活。

金灿灿的谷粒随着隆隆的机声撒入地下,伴着热腾腾的土壤,承载着村民的黄金梦开始生根发芽。

养田村民对种植谷子并不陌生,他们摈弃传统落后的种植理念,耐心聆听技术人员的讲解,按照科学规范的种植方法,对耕田、播种、施肥、间苗、除草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几天后,嫩绿的小生命慢慢从松散的土壤里钻出地面,露出尖尖的谷芽。

看着渐渐长大的幼苗,村民们在期盼的同时,默默地呵护着。

刚出芽那阵子,谷子地里天天都有村民巡视、察看。张红阳也三天两头往地里跑,把谷子的生长状况记录在笔记本上。包村干部陈安民只要下乡,养田村的谷子地是他必去的地方。他们常说:“如果我不在谷子地里,就在去谷子地的路上。”

谷子属于耐高温型生长植物,越是炎热,生长得越快。谷苗一天天长高,谷穗像孕妇一样,慢慢的在谷杆上部鼓了起来,沐浴着炙热的阳光,吸收着土壤里的营养。转眼到了立秋,谷粒由青变黄,沉甸甸的谷穗害羞似地慢慢低下了高昂的头,成了“罗锅”。看着籽粒饱满的谷穗,村民浸满汗渍的脸上挂着笑容,丰收在望。

天降灾难。当年9月下旬,正值谷子收获时节,新冠病毒却越来越严峻,养田村成了疫情重灾区,一道政令把养田村及附近的村庄各个路口封死,村民足不出户封闭抗疫。看着金黄色颗粒饱满的谷穗却不能及时收割,村民急得直跺脚。

咋办?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呀!张红阳和王向伟看着满地金黄,讨人厌恶的麻雀不停地在谷穗间自由穿梭,啄食谷粒,他俩发了愁。这是关键的一仗,“只许胜不许败!”两人果断决定成立秋收突击队,由数名青壮劳力参加,联系机械设备,集中把谷子收割脱粒后分别送到农户家中。

隆隆的机声响彻田野,谷子收获了,也颗粒归仓了,虽然喜获丰收,村民们看着大堆的金黄色谷粒却高兴不起来。这病毒三番五次地折腾人,啥时才能结束啊?看着丰收的果实变不成现钱,村民们发愁了。有人开始在村微信群里发牢骚,提意见。

为了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村委一班人联系机械设备,把每家每户村民的谷子脱皮,加工成小米,装袋,打上“养田小米”字样,寻找销路。

张红阳家住城区,与几个小区物业都比较熟悉。由于疫情吃紧,城区居民也都居家隔离,一日三餐全靠家里平时积攒的食材和政府部门志愿者少量派送。张红阳与几个小区的物业沟通后,每个小区都建立了疫情购物群,利用微信功能,推出外销养田小米,送货到小区门口的惠民措施,市区居民纷纷下单购买。

养田小米品种好、无污染、无农药残留、味道香、口感纯正,很快受到了“吃货”们的好评。

张红阳还专门以养田小米为题,制作了系列小视频,以第一书记的身份进行直播带货,“养田小米”很快火遍了汝州城乡,几乎供不应求。

村里几名在家隔离的大学生还主动利用微博、微信、直播等渠道向外界宣传“养田小米”。

一波波的宣传和销售措施,信息不断扩散,惊动了河北一家企业,疫情过后,他们主动与张红阳取得联系,经过协商交流,把全村剩余的小米全部买走。

村民们不出大门,数着一张张的钞票,心里乐开了花。

“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

“咱村的干部真的是为民着想!”

“还是人家张书记有办法,有能力!”

村民们的夸赞就是对党员干部工作的认可和鼓励。

为了改善水利条件,确保谷子水分供应,2023年初,村委一班人积极申请上级有关领导部门,闲置40多年的胜天塘蓄水池修复项目终于落户养田村,上级拨付80万元,用于改造、加固、配套。2023年8月23日,工程顺利通过验收,一股清澈的马庙湖水哗啦啦地流入胜天塘,保证了的谷子“一生无忧”。

谷子,经加工脱皮后,称之为小米。

在远古先祖们不断探索食物延续人类生命的漫长过程中,谷子是最早被人们发现的植物,它开始是在人们发现野生的狗尾巴草,也就是中原地带俗称的“狗汪汪”的穗子里有小小的颗粒状果实可以供人食用,并对其进行不断地驯化改良,人们每年把最大的穗子采收后,保存起来,第二年进行选优种植,慢慢把这种植物演化成了植株高大,分蘖少,不落粒且籽粒大的谷子,逐渐成为农民种植的一种农家品种。正是谷子的成功驯化,人们才从采集野果、生食野兽肉类为主的生活习性变为以种植作物为主,采集、渔猎为辅的生活方式,谷子在人类食用的同时,也开始作为饲养家禽、家畜等重要饲料。

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谷子具有耐旱,抗贫瘠,易管理等与其他农作物不同的特性,它生长期短,夏季播种从种到收一般70天到90天时间,在生长过程中需水量是玉米的三分之一,小麦的二分之一,水稻的五分之一。

谷子全身都是宝,经加工后就是小米,谷糠是养鸡养猪的好饲料,谷杆经过切段后是毛驴的主要饲料。刚孵出来的小鸡,唯一的食物就是小米。小时候,遇到感冒发烧,老人们就会随手抓来一把谷子,放在嘴里嚼碎,用温水服下,盖住被子捂出汗,很快退烧。汝州周边农村风俗中,红白大事也都离不开谷杆。结婚大喜,大门口两边都要放上两小捆谷杆,里面各放上一个两响炮,待新娘进门时点燃,寓意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在新娘下婚车时,用剪碎的谷杆拌上硬币和五谷抛洒,以示吉利。旧时谁家建房大梁固定后,工匠要站在梁上用碎谷杆拌五谷抛洒,以图家宅兴旺,五谷丰登。在老人病逝时,要用一小捆谷杆放在遗体旁边,为灵魂升天开道。不少农村至今还流传着一种习俗:小孩受惊吓后,老是半夜惊醒,大哭不止,用小碗盛满小米,红布盖住,翻转手腕,使碗口朝下,在小孩头上反复绕圈,小儿惊吓立止,民间叫“收惊”。家人得了怪病,用谷杆点燃,在屋内转一圈,有驱鬼神的作用。以上这些习俗,有些虽然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谷子与人类生活休戚相关。

米粒虽小,却营养丰富,民间传说:有一村妇,十分孝顺,公婆患病卧床不起,家里贫困,只有小米,她天天给公婆熬小米汤喝,儿媳怕公婆吃不饱,每顿饭都把沉入锅底的米粒盛给公婆吃,自己光喝稀汤,几个月后,婆婆骨瘦如柴,儿媳却满面红光,众人不解,猜疑儿媳虐待公婆,儿媳委屈地说道:“俺每顿饭都是把最稠的饭让婆婆吃,自己只喝稀的。”众人一听大笑起来,原来小米煮粥后,营养都在汤里面。

小米粥,闻之浓香,食之可口,抗疾病,延衰老,健脾胃,平气血,增骨骼,抗抑郁,防便秘,补肾气。有人把小米粥称之为“代参汤”。

看那黄澄澄的小米,似金,金光闪闪;似钻,晶莹剔透;似玉,温润无瑕;似珍珠,堪称上品。那不是金,不是钻,也不是玉,更不是珍珠,那分明是村民们的黄金梦!

养田小米种植成功,陵头镇作为一张农产品名片向外宣传推送,连续两年的种植,村民们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激活了市场,富裕了农民,振兴了乡村。

喝一碗养田小米粥吧,那味道让你满口醇香,回味悠长,面带红光,气宇轩昂。

汝州城乡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养田小米,真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